重庆家教网报道:“找呀找呀找朋友,找到一个好朋友”,小宝宝都喜欢跟零食做好朋友,但是,你知道吗,有的零食不但不是宝宝的好朋友,还可能成为威胁宝宝健康的大敌。而且,有的零食既是朋友又是敌人,那么究竟该怎么去区分是敌是友呢?
膨化类:含铅高,尽量少食
蛋糕、饼干等这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谷类粮食经膨化制成的食品,酥脆易于消化,可适量摄入。膨化小食品具有香、酥、脆、甜的特点,比较适合宝宝的“胃口”。但可能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铅元素。长期食用不合格的膨化食品,很容易使血铅超过规定标准,产生急性毒性作用。宝宝可表现为:精神呆滞、厌食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贫血,甚至可引发中毒性肝炎。对宝宝来说,铅元素不利于宝宝大脑发育,膨化食品往往是弊大于利,所以,爸爸妈妈还是把膨化食品列入不受欢迎的坏朋友名单吧。
小建议:为了宝宝的健康,要避免宝宝吃膨化小食品。
水果类:在合适的时间适量吃
水果是各年龄组的宝宝喜欢吃的食物。水果中含有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,易被人体吸收。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促进消化,增进食欲。可溶性的膳食纤维,有预防便秘的作用;水果同时还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。给宝宝吃水果不讲究科学适度,也会带来祸患,使宝宝得上“水果病”。因为水果属性有“寒”“热”之分。如体质偏热的宝宝,吃多了橘子会上火,出现口腔溃疡,口角炎、嘴边起泡,牙龈肿痛,大便干结,眼睛或鼻子发炎,这是由于橘子属于热性水果的缘故。体质偏寒的宝宝,如果过多食用凉性水果,如西瓜、梨、柿子、猕猴桃等就会出现腹泻或腹部不适。根据宝宝体质来选择水果,并要注意为宝宝选择和安排吃水果的时间。
小建议:把食用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,或是午睡醒来后,这样,可让宝宝把水果当做点心吃。可根据宝宝的年龄大小及消化能力,制成果汁或果泥,1~3个月的小宝宝最好喝果汁,4~9个月的宝宝则可吃果泥。
硬果类:含油脂高,建议单次少食
花生、瓜子、开心果、榛子、核桃等,含油脂较高,经加工制作后吃起来不但味道很香,还含有人体需要的一些必需脂肪酸、B族维生素、多种微量元素等,这些都是宝宝们长身体时需要的营养素。
此类零食咀嚼困难,年龄小的宝宝很容易将其吸入气管,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。硬果中油脂含量高,年龄大的宝宝也不宜多吃,一些质量有问题的硬果类食品还可能含有毒素,对宝宝健康不利。小宝宝吃硬果类食品,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咀嚼和容易吸入气管,爸爸妈妈可以将硬果食品敲成小碎末以便宝宝食用,硬果类食品对宝宝是利大于弊,可以列入好朋友名单中。
小建议:可以通过品尝来判断是否有质量问题。对于包装好的硬果类食品,可以通过观察硬果的外观来分辨好坏。高质量的硬果,一般色泽都比较鲜亮,有光泽,干燥无杂物,不会出现霉斑、虫眼等。
糖果类:热量高,单次少食 食后漱口
糖果类零食是纯热量食品,巧克力虽然含有一些蛋白质和脂肪,但主要是提供热量。这类食品营养价值不高,甜食是造成龋齿的原因之一,粘性的糖果很容易形成许多难刷的牙垢,容易演变成蛀牙。糖果类不宜作为给宝宝经常选择的零食。
由于糖果类对牙齿的影响很大,很容易造成蛀牙,影响宝宝牙齿正常发育,为了宝宝健康,还是把糖果类列入坏朋友名单中。但是这是一个可以控制的坏朋友,可以控制宝宝的食用量。
小建议:吃糖果要注意“适量”的原则,一般每天只需要吃一两块就足够了。吃糖果的时间,最好是在午餐和晚餐之间,作为加餐吃最好。给宝宝选择糖果时,可以考虑到宝宝的营养需要。如果宝宝偏瘦,可选奶糖等,以补充蛋白质和热量;如宝宝缺钙,可选钙质酥糖等。带黏性的糖果,如巧克力、咖啡、可可类糖最好不要给宝宝吃得太多。
凉食类:糖量高,选择季节尽量少食
雪糕、冰激凌类凉食是宝宝们最喜欢吃的零食,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。以奶类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凉食,其营养成分有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少量的钙。由于这类食品含糖量高,吃多了会影响宝宝的胃口,刺激胃肠道。不少宝宝因食欲不好、面黄肌瘦地来医院就医,检查又没有器质性病变,这其实是宝宝“脾胃不和”的病症;也有一些宝宝因经常腹痛医院检查诊断为“浅表性胃炎”,这些不少都与贪食冰凉食品有关。
宝宝消化系统不够成熟,食用刺激性较大的食物,自身调节能力不强,很容易造成腹泻,食欲下降,影响宝宝正常发育。一般还是将冷饮凉食类作为宝宝的坏朋友。
小建议:即使是夏天也不要给宝宝一次性吃很多凉食,每次给宝宝吃凉食后,都要记得帮助宝宝即时用温水漱口。
糕点类:吃后一定要刷牙
糕点类食品碳水化合物丰富,可以弥补宝宝膳食中不足的营养和能量,并能为宝宝的脑细胞提供能量,饭前少吃些糕点,能帮助宝宝消除饥饿感。频繁地吃糕点会促使宝宝产生蛀牙。牙齿与食品,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接触时间越长,牙斑菌便有更多的时间产生酸来损坏牙齿的釉质。
吃完糕点之后,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刷牙或漱口,除去粘在牙齿上的或齿间的食物。所以糕点还是利大于弊,应该属于好朋友。
小建议:为避免宝宝没有好胃口吃正餐,饭前2小时以内,爸爸妈妈尽量不要让宝宝再吃点心了。
更多请浏览重庆家教网资讯中心:www.cqqhjj.com